编者按:在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浪潮中,全校上下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提质。计划财务处与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立足岗位、聚焦使命,分别从财务管理优化与教育改革创新两大维度,共同诠释了解放思想的深层内涵,以服务大局的站位打破思维定式,以创新驱动的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自我革新,展现了“思想破冰”与“实践突围”的双轮驱动。
解放思想拓思路 立足实践推优化
计划财务处处长 董明地
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对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学校工作任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打破传统思维束缚,激发创新活力,主动适应新形势,更新工作观念,创新思维体系,强化规范管理,为财务工作迈上新台阶打下基础。
一、解放思想,实现财务工作观念革新
(一)强化理论学习,更新工作观念
1.更新理念,树立服务意识。主动贴近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了解各部门的实际需求,提升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学校发展提供精准的财务支持。
2.增强全局意识,融入学校整体发展。主动参与学校重大项目的前期规划,从资金预算、资源配置到风险评估,为学校决策提供全面的财务分析和建议,使财务工作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二)强化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思维
1.积极探索财务管理新模式。摒弃传统固化思维方式,积极探索会计核算新体系建设,加强业务活动成本核算,夯实财务工作基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重视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作效率。积极关注财务信息化技术发展,探索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财务流程,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为学校管理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
(三)树立风险意识,强化合规管理
1.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全面梳理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不断完善财务审批流程,加强对大额资金使用的审核,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2.筑牢底线思维。进一步筑牢底线思维,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财务制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和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筑牢财务工作的底线。
二、立足实践,推进财务工作优化落实
(一)建立长效机制
将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财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财务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逐步建立并完善我校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初步完成以“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绩效考评控制、合同控制、信息与沟通”为核心的内控体系,确保财务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
2.不断夯实财务基础工作,建立应收、应付、资金、合同管理系统,进一步优化会计资料内部流转及付款、报销等流程。
3.加强绩效考评控制,建立预算管理考核实施办法,实施考评奖惩机制,压实责任人,提升预算执行效率。
(二)推动数字化转型
1.加强财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推动预算管理工作数字化转型,推广使用预算管理系统,实现编制、审批、执行、分析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不断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为业务活动成果计划、资金使用及筹措计划、费用报支事前控制等学校管理和决策活动提供有力支撑为提供数据导向支持。
2.研发并推广使用财务辅助软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现部门间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更新。对工程合同、后勤合同、其他采购合同等实施数据管理,打通业务与财务间的数据通道,实现工程进度数据、付款数据、发票数据等信息资源共享。强化服务意识,提升部门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形成合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
(三)牢固树立服务观念
转变工作观念,打破传统思想束缚,牢固树立全局服务意识。在学校总体战略目标的统筹下,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深入了解各部门工作需求,勇于进行自我革新,以师生满意为工作导向,推动财务工作落实、落地。
(四)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精准发力补短,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切入点,科学编制学校年度预算,合理分配资源,优先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大对数字化转型、“新五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得到足够支持。
(五)强化成果转化与监督
建立健全活动成果转化跟踪评估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成果转化中的职责分工,加强对改革项目的过程监督和绩效评估,定期对成果转化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及时调整优化工作方案,确保活动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实际成效,推动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拓宽筹资渠道
着力资金筹措和财务监督。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加快推进二期银团工作成效落地,积极与融资公司及银行沟通联络,争取项目资金落地,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七)落实资金监管
压实财务监督作用,对学校资金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资金使用范围,规范资金支出流程,全面落实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资金账户的管理使用,对资金从来源、流向及使用情况进行全流程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合规,支出合理。
解放思想促改革 多维发力促发展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钱品辉
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切领会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识到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基石作用。清晰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激发投身改革、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决心。看到地方在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实践,认识到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及教职工关键作用,增强履行职责、推进学院发展的使命感。
1. 办学理念与思路落实。积极践行“崇真尚美、器以载道”的院训,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培养方案。结合文化强国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将职业道德、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融入教学过程,因材施教,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3. 课程建设与教材创新。按照“宽基础”和“活模块”职教课程模式,加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终身学习六大模块建设。思政教育模块:整合国家文化传统和红色文化资源,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实现专业技能与使命意识教育的统一;通识教育模块:致力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构建“T”字形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专业教育模块:提供深度学科知识,注重就业导向和匠心意识培养;技术技能教育模块: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企业家精神;终身学习模块: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倡导个性化和终身学习。同时,选择优秀教材并开发自编教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提高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打造“金教材”。
4.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学为中心的新课堂,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注重师生互动和因材施教。加强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践、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
5. 师资建设与个人提升。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学能力与产学研能力并重。通过引进、培养、聘用等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优势教学科研团队。选派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拓宽视野。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增强科研能力。致力于打造“双师三能”教学队伍,提升学校和学院品牌,提高教师自我积淀。
6.“双元育人”与产教研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引企入校,聚焦非遗创新,推广情境教学,精选项目赋能产业,广泛调研企业需求,寻找设计服务对象,以创意赋能地方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推动师资精英培育和实践教育教学发展。
7.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共建研发平台和产教融合基地,强化与优质企业合作,培养新质技能人才。同时,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打造非遗传承实践教学基地。以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为导向,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积极参加技能大赛。通过有效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鼓励论文、专著写作和课题申报。此外,紧跟数字化转型趋势,遵循“专业群-课程群-技能群”逻辑,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终身学习方式,优化教育教学活动。
8.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相关,通过管理创新、信息化手段、学生参与决策、部门协同、全面发展促进和学术创新等六方面提升,实现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管理。同时,与企业深度合作,结合互联网技术拓展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9.管理体制与教育生态。建立程序化、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议事规则,结合专业特征制定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涵盖过程和成效。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理念,打造文化空间,营造和谐统一的绿色师资生态,实现环境育人,促进教师与环境的和谐,保障学院工作推进和文化生态建设。